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1|回复: 2

如何阅读/撰写一篇SCI——Introduction篇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发表于 2024-11-22 00: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致小白:如何阅读/撰写一篇SCI——Introduction篇

    对于一些科研小白而言,对于SCI望而却步,因为相对而言接触中文文献较多,一时接触SCI,会因为语言、篇幅首先劝退,即使硬啃,也会困于逻辑之中。面对“巨幅”文章,实在难以坚持,更何况写呢。

    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事半功倍,尽管一些科研大佬推荐硬啃“生肉”,硬是拿着词典逐字翻译,但本人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目的不同,人家是要逐字吃透,是高阶,我们呢,能看能写才是基础功。所以,不要抗拒工具,翻译插件、文献管理软件、笔记、思维导图、GPT等用起来,突破第一关。

    其次,便是解剖一篇文章(非综述),无外乎框架+创新点+逻辑结构。而文章内容呢,应该是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Conclusion→Abstract→Title,为什么是这个顺序,而不是Title→Abstract→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Conclusion?因为我们要先追本溯源,是怎样的背景下才催生了你这个研究,而你的研究怎么做的,做出了什么,回到背景有什么意义,这就是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Conclusion。这时候文章主体完成,需要以一种快捷的方式展示给读者,才是Abstract以及Title。

    言归正传,何为框架,简单来说,当方法学确定时,文章的框架便确定。如RCT,RCT是探讨A干预措施对于B人群的C指标的影响效果。那看到这样的题目,或者你要写这样的文章,应该怎么想。首先,“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研究的出现肯定有它出现的意义,正是因为B疾病的肆虐猖獗,发病率致残致死率高,或者不良预后、并发症多,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衍生多种干预措施。既然干预措施出现,肯定是有疗效的,那问题来了,如果都有疗效了,那为什么还有你这个研究呢?那肯定是诸多的干预措施,有效的同时,存在难以避免的不良反应或者复发或者疗效有限或者耐药等。因此,对于逆转或者改善这个现状,就出现了A?那也是不行的,因为:如果单纯就改善这个现状,肯定会出现很多干预措施,譬如X、Y、Z,凭什么你就直接讲A,这时候还要去引入A,怎么引入呢,就是随着研究的进展,A联合治疗展现更佳的前景,这时候才是引入A。那引入A之后呢,为啥还有你这样的研究,你是来研究A的疗效,为什么呢,那说明目前仍缺乏针对A的疗效观察的研究报道,或者说A在改善B的C因素上并未明确。所以呢,你就需要来做这个研究。这就是RCT的Introduction的框架。

    举个例子,看下这篇2024年发表在《北京中医药》的《针刺结合艾灸、中药热敷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看标题,做的是针刺结合艾灸、中药热敷,疾病是膝关节炎(寒湿痹阻证),那Introduction要怎么写。首先,我们要介绍背景,背景就要从大到小,像你介绍家乡,起手也是中国某个省某个市,而不是直接报乡镇,除非太有名了,所以,一般而言,首先是要介绍疾病,介绍疾病是要引出干预措施对吧,那就要想下,疾病怎么引出干预措施,那就是疾病危害太大了,所以才要干预措施。所以,原文写的是“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关节周围骨基质增生为病理特征的一种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变,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膝关节疼痛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也是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1]。有研究[2]显示,目前我国KOA患病率约为18%,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用了两句话讲了疾病的危害,随后就要引入干预措施,还是要遵循从大到小,干预措施的大小怎么界定,就是公认/指南推荐为大,一般来说,指南推荐西药,那这时候要先讲西药的好,讲出疗效,再讲出不足,然后引入中药。但在这篇呢,作者跳过了这步,直接讲“中医药综合治疗已成为我国临床治疗早中期KOA的首选方案[4]。”,引入了中医药。但是呢,这篇要做的是:针刺结合艾灸、中药热敷,单纯中医药还是太大了,要继续引入:针刺疗法是针灸科治疗KOA最常用的治疗手段,针对寒湿痹阻证,常配合使用艾灸、中药热敷等中医外治法以温经通络、除湿散寒。讲出了联合治疗的好,但是呢,疗效好,为什么还要做这个RCT呢,文章没讲,如果要框架式的话,应该讲一句,“在长期临床观察中疗效显著,但缺乏系统研究”,就可以引出了本研究的意义。这就是RCT的Introduction。

    那同样,其他方法学的Introduction呢。举个例子,Meta,首先传统Meta是用于系统评估A跟B对于某个指标的影响差异。那么,按照惯例,从大到小,先介绍疾病,再引入干预措施,其中A跟B重点突出,但某个指标影响存在争议。正是有了争议,我们才要去做Meta,才有了这个研究。如果是临床预测模型呢,首先,预测模型是用于预测某个疾病的某个结局,但这个结局可以是二分类也可以是时间依赖性变量。那么,首先也是要引出疾病,如果是做二分类,做的是会不会发生该病,接下来应该讲该疾病的危害,正是危害巨大,如果缺乏“早期”干预,治疗效果大大减弱,这时候就引入了“早期”的重要性,但是呢,目前研究缺乏对于该疾病有效且泛化性高的预测模型或生物标志物等,因此就引出了你这个研究;但如果是做时间依赖性变量呢,那重点就是预后了,那应该讲疾病预后的危害,而不是疾病本身的危害。以此类推,如果是做药物不良反应呢,起手可以讲某疾病的危害,其中A药物作为该疾病最常用或一线或主要治疗药物。这时候就由疾病引入到药物呢,但是呢,我们要突出的是药物的“不良”,要怎么从疗效引入到不良呢,我们就要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不良呢。要知道,如果有不良,同样的药物,为何以前没有现在有,所以,接下来应该说,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学者发现药物存在不良反应。那既然发现有不良反应了,为什么你这个研究还要来评估呢。因为既往研究是基于临床观察或个案报道,样本量有限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整局。或者,该药物的不良反应亟需系统评估。这时候就引入了你这个研究的必要性。

   简单来说,Introduction简化就一段,四句话,由大到小逐渐引入。当从上一级要引入下一级时,要记得二者之间的关联,而不是突兀的堆叠到一起。当然,也有许多变形,最常见的是写成两段或三段,如果是两段式,第二段就重点介绍研究方法。如果是RCT就不需要介绍,因为太常见了。如果是临床预测模型,就介绍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在预测的优势,以此类推。

2

主题

2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09: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就是画龙点睛之笔的“创新点”和“逻辑结构”了。如果是低分那就是小创新,高分那就是大创新,基本都有创新点,不然就过于重复,不太好发了。创新点具体体现在样本(量是不是更大?更多中心?更具有代表性?更细化、规范的纳排标准?)以及方法学(干预措施是不是够新颖?是不是更有理论或前期证据支持?是不是更具有说服力?)。创新点是点缀在框架上的点,所以不需要过多笔墨,但切记要精准提及。举个例子,如果做的是更细化规范化的人群,别人做心肌梗死,你做的是心肌梗死PCI术后,那就在心肌梗死→PCI术之后,要引出PCI术后的困境,是容易出现某某不良预后呢还是其他,然后再按照框架继续。而如果是做方法学创新呢,那就更容易了,一般把Introduction写成二段式,第二段着重描述该方法学在该领域的重要性,譬如,如果做的是基于WGCNA探讨XXXX,那第二段基本以介绍WGCNA在XXXX领域的重要性了。

而逻辑结构是细节,更容易被忽略但重要性颇高。因为按照框架,我们虽然可以把文章进行拆分,但硬性拆分组合,则过于生硬,虽面面俱到,但读起来不流畅。就像小学生的记流水账式日记“今天,我去了公园,看了老虎、狮子、孔雀,然后我回家了”,那写出来就是“糖尿病危害很大,二甲双胍疗效显著,二甲双胍存在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基于FAERS探讨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这也是四句式的Introduction,虽每个大点都提及了,但不够吸引人,为什么,缺乏中间联接和背景描述。联接呢就是关联词,譬如“虽然但是”“尽管但是”“而”“且”“相比之下”“相对而言”“有趣的是“”令人惊讶的是“等等,譬如在”二甲双胍疗效显著“跟”二甲双胍存在不良反应“的中间,就应该加上”尽管但是“,”尽管经过数十年循证证据支持了二甲双胍显著疗效,近年来,其XXXX不良反应逐渐引发临床担忧“,随后便是讲述不良反应的一些细节。

2

主题

2

回帖

1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09: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我们写法如此,看其他人写的文章的基本如此,不外乎:框架+创新点+逻辑结构。对于框架,犹如八股文,对于前期小伙伴而言,还是需要记录甚至要做到背诵的,毕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时候看十篇同类型的文章,其实在我们的眼里,就只有一篇,因为框架基本一样,相当于“把书读薄”。随后要挖掘差异点,那就是文章之间的创新点了,不多,但够新颖,每篇都不尽相同,这时候读十篇还是十篇,相当于“把书读厚”。这样读文献又快且有效率,希望各位小伙伴能享受“把书读薄”又”把书读厚“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学苑

GMT+8, 2025-1-22 23:55 , Processed in 0.0588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